连日来,随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汉中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汉中天坑群第七次国际联合科考野外集中科考的结束,被誉为“21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汉中天坑群又传来喜讯,又有了许多新发现。
新发现 汉中发现疑似天坑等地质遗迹25处
汉中天坑群是目前发现的全球最大的天坑群遗迹,总数54个,占全球天坑群总数的四分之一,不仅在数量上雄踞世界第一,且其典型性、原始性、稀有性、完整性等资源禀赋优异,具备科学研究、科考探险、观光旅游等多种价值,达到世界级地质遗迹标准,填补了熔岩地质研究的空白,也增加了更多生物研究的原始样本。
该天坑群是首次在北纬32°~33°范围内被发现的全球纬度最高的天坑群,在镇巴县巴山林天坑区内,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这为研究天坑群演化和区域古环境、古气候、古地质提供了重要依据。汉中天坑群被发现了以来,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探险家到这里科考探秘。
此次联合科考新发现疑似天坑、漏斗、竖井等地质遗迹25处。
新获得测定天坑洞穴形成年龄的10组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埋藏年龄样品。
新增地质文化村候选地1处。
新发现穗花杉、台湾剑蕨等56个陕西维管植物新记录种,研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示踪计洞穴探测技术。
首次在留坝县发现了3处矿泉水水源地。
初步发现古生物化石产地14处。
共发现植物2105种,分属185个科,823个属。植物有4个中国特有科、31个中国特有属,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6种。
首次提出汉中天坑群代表性洞穴在242万年前开始出现,距今151~102万年前发育成熟,与其关联的天坑约在68万年前开始孕育,在18.9~12.6万年前形成天坑。
新思路 打造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等 让汉中天坑享誉世界
此次联合科考分别走进镇巴、留坝、宁强、南郑等地,实地考察了汉中天坑群的地质、地下水、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汉中天坑群也给科考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认为,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保存完好,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可为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典型样地,是世界天坑地质遗迹研究的自然博物馆和天然实验室。同时,汉中天坑兼具塌陷型和冲蚀型天坑,岩溶地貌类型发育齐全,建议汉中利用天坑建设国家公园。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认为,天坑群本身既是资源又是财富,汉中比邻四川、甘肃,是陕甘川的三角地带,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黄金资源。黄金跟喀斯特有关系,跟溶洞有关系。要开发金三角的黄金,利用喀斯特的资源,把汉中打造成为又有钱又有看点的向往之地。此次联合科考期间,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汉中天坑群规模宏大、类型齐全、构造位置独特,极具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是我国三大天坑洞穴系统之一,是世界岩溶地貌博物馆,具备国家公园资源禀赋。
近年来,汉中市在各方支持下,完成了汉中天坑群遗迹地质资源调查,先后组织开展了6次国际联合科考活动。同时,成立了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工作机构、出台了管理保护办法,启动了创建汉中天坑群省级地质公园工作,并将其列入全市重大前期项目,为推动天坑群保护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此次科考团队认为,汉中天坑资源富集,可以打造国家公园或可和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地区三期或四期扩充地合并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地,也就是说,汉中天坑群未来可能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地。
新引擎 依托天坑资源助力高质量发展
宁强县禅家岩天坑保持了完好的自然状态,属于汉中天坑群中未受到人为干扰破坏的地质遗迹,集天坑、地河、险滩、洞穴、峡谷、钟乳石等于一体,极具科研与旅游开发价值。
位于留坝县的紫柏山上岩溶地貌十分突出,山顶之上数百个深浅不一、如盆如锅的‘凹形’环环相连,深度不一,称为‘坦’,坦中少乔木,奇花异草却不少,最中央大多都有垂直向下的‘无底洞’,洞内有发育中的石钟乳、石笋,还有盛夏时节都不会融化的冰瀑奇观。
南郑区龙头山上发现了陕西多年未见的绿花百合。
……
汉中天坑规模宏大,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是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成为科考团队的普遍认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一步,汉中市将锚定“绿色循环?汉中古韵”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先保护、后开发,重保护、缓开发”的理念,充分运用汉中天坑群第七次国际联合科考成果,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天坑、地缝、峰丛、溶洞、峡谷等地质资源的生态价值、科考价值、教育价值、旅游价值等进行科学评估,严格资源保护,合理确定“近、中、远”三个层次开发内容,全力以赴把这一十分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保护好。同时,依托天坑资源,加强宣传营销,打造天坑品牌,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让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内涵和外延,推动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等业态发展,打造地方经济新引擎,助力汉中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作者:杨宽 曹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