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国际旅游信息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来源:国际旅游信息网     作者:王艳     发布时间:2022-09-13

  中秋月与八月潮古诗六首: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古人很早就观察到月亮和水的关系。把垂直涨落的水,称为潮汐。从文字的望文生义,就可以看到潮水,在早上和晚间,都有一次高峰涨落,故名”潮汐“。

  人们祭祀春月,因为随着月亮的圆满,大地水涨,带来江河湖海四面的水的滋润,让植物成长更加迅速,这也是正月十五,为什么成为春节之间隆重的大节,天一生水,水生万物,而月亮具有发生潮水的巨大魅力。那些水,仿佛感应月亮而生。

  仲春时节的月满,引发澎湃的潮水,焕发大地春的浪漫和生机,所以早唐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有壮阔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里有江有海,是春天的江潮如海,而海潮伴随月亮生起,江潮和海潮连城壮观的奇景。

  实际一年最壮丽的潮水,不是春天,而是中秋前后的江海潮汐。

  这是因为什么呢?

  一,如同仲春二月十五一样,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好是月满,此时月亮太阳连城直线,形成巨大的引发潮水的引力。

  二,春天,是高山河流解冻流淌的时段,此时虽然水流宽阔,但是相对仲秋而言,上流的的流水,相对较少,降雨也没有春夏丰沛。但是到了仲秋时节就不一样,此时夏秋多雨,山林涵养充沛的水源,高山流水,比春天丰茂,而夏天狂暴的降雨,顺江而下,到了仲秋时节,往往在河流中下游形成汛期。叠加的水,奔腾出江入海。

  三,由仲秋满月引发的潮汐,更为壮阔浩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的《观沧海》

  虽然曹操这首名诗,没有直接说是看海潮,但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秋天,年过半百的曹操亲率大军北上,到达山东海边临碣石山。登山观海,面对的波澜壮阔的江海秋潮。传说秦始皇就是在这里看大海,送徐福率五百童男女,登上寻找海上神仙和不死神药的旅程。

  在海边的石头上站立,看着壮阔的沧海,水面摇荡,山岛环列。

  岛上树木丛生,秋天的百草丰茂。

  秋风吹过,大海波涛涌起。

  海浪汹涌高大,仿佛太阳和月亮是穿行在海浪中,而天上的银河群星,也在海潮中时隐时现。

  这么壮丽的景象,我只能高歌来表达我的震撼激动的心情。

  那么曹操看到的是什么?是巨大的秋天的海潮,海潮站立呼啸,遮天蔽日,汹涌澎湃,才能形成日月星辰仿佛都被眼前潮水淹没,载沉载浮这种奇丽的景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离。“这不是平静的大海,这是狂涛卷起千堆雪的壮丽秋潮。

  当然曹操说看到的秋潮,未必是八月十五左右的狂潮,但是这是写大海秋潮的壮丽美诗。

  至今激荡人心。

  “逆流故相邀,菱舟不怕摇。

  妾家杨子住,便弄广陵潮。”魏晋 · 无名氏《 长干曲 》

  凡有江海,就有潮汐,但是潮汐之胜,以长江入海口为胜。

  在秦汉魏晋时代,最著名的潮水,不是八月钱塘潮,而是扬州的”广陵潮“,当时的扬州,处在长江和大海的交汇处,"襟江带海",是长江的出海口。"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乎广陵之曲江。"在八月十五,月圆之时,这里形成壮阔的秋潮,吸引贵族和文士过来打卡。曹操的儿子看到广陵潮,也惊呼,难怪天下分南北,南北不同,因为扬州有着北方没有的如此奇异壮观的潮水啊。

  而那个时候,住在长江边上的渔民,以熟悉水性,弄潮秋江为能事。

  连这个女子都这么骄傲。在水面遇到客人,客人反而担心她的船小,怕有闪失。

  她却骄傲地说,咱的船小,不怕风浪,因为我就住在扬子江上,司空见惯了最壮丽汹涌的广陵潮。

  实际当时的广陵潮,应该能和钱塘潮媲美。因为当时没有钱塘潮,只有广陵潮。

  后来泥沙沉降,长江入海口东移,形成了钱塘潮,而扬州逐渐成为内陆城市,广陵潮不是消失了,而是东移到了钱塘,成为了钱塘秋潮。

  要知道钱塘潮,是全世界三大著名的潮汐之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 ·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早唐扬州人,他喜欢游历,自然到海边的次数多。

  大唐渐趋盛世,人民安定富足。

  这里之所以在秋天来赏读这样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因为,他说看到的仲春潮水,将潮水和月亮的关系写得分外清晰分明。

  那一江春水涨潮,连着大海,波光潋滟,生气十足。

  而此时海上生明月,但是这里的明月,是那样的不同,是在潮水的一浪浪应和中升起。

  而月亮反过来作用潮水,形成了明月越高越圆,潮水越汹涌的壮观。

  月亮和潮水一起升起。

  天上月满,人间的水,也洋溢饱满,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水里摇明月。

  这首诗,其实用在中秋的月圆和潮汐上,更壮丽。

  不信,你将春字改成秋,是另外一种更加壮观的浩大。

  秋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秋江无月明?

  而同样是唐朝诗人的张九龄,在写中秋月时,用了最响亮的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朝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九龄广东人,唐朝名相。比起内陆出生的人,家乡的大海明月,是壮丽的陶冶。

  当中秋的明月,从大海上升起时,他的中秋节,比很多其他地方的人,看到的都要壮丽,热闹。

  潮水巨大的天籁,奔涌的姿态,簇拥托起一轮皎洁的月色。在巨大的浪潮声里,那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你甚至来不及寂寞,只能接受这自然的洗礼,变成化作它的一部分。

  而中秋的月不只照耀在海上,吸引江海潮汐,它还唤起人们身心的澎湃,是血液的是感情的。

  中秋明月既能引发江河潮水,更能引发人内心的柔软柔韧的情感情怀。

  所以如同彻夜不息的明月和潮水,有情人内心的情感相思,也是最为活跃的吧。

  那是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老了的张九龄被唐玄宗贬谪到内陆荆州,但是关于中秋的记忆和情感,和他童年少年的家乡海上相连。在这寂寞的荆州,他渴望看到和听到的,是那潮水与明月共生的家园壮丽吧。

  连同一夜相思存在的,是明月,是记忆里的大海秋潮。

  一浪浪翻滚,浪奔浪涌,如同他的一生。

  那么实际张若虚和张九龄这两首诗,都不是静止的明月和海水的关系。

  是皎洁的满月下,轰鸣壮阔的潮声。

  ”往岁东游鬓未凋,渡江曾驻木兰桡。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桂倚玉儿吟处雪,蓬遗苏丞舞时腰。

  仍闻江上春来柳,依旧参差拂寺桥。“唐 · 李廓《忆钱塘 》

  到了唐朝,钱塘潮取代了广陵潮,成为唐朝最重要的潮汐。

  帝国富庶稳定,吸引无数人来浙江,观看海上生明月,明月共潮生的中秋美景。

  钱塘潮,以农历八月十四到八月十八阶段,最为壮丽。

  因为这几日,月球太阳和地球几乎处在垂直一条线上,引发的潮汐,最为壮观。

  看过钱塘潮的人,在记忆和体感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曾经记得年轻诗过江,正好将船停在江边,见识到了久负盛名的钱塘潮。

  那天上是一千里月光皎洁的明月高高在上。

  那月亮下面,是半夜里如同千军万马杂沓奔涌的巨大潮水。

  那岸边的桂花树,都被雪浪摇曳,而人们观看潮水,避让潮水,这过程中,被潮水浪头,打湿了灵动的腰身。

  这是人类和自然奇景的互动和狂欢,至今钱塘潮仍旧吸引着无数的人,去感受那种旷野,巨大,澎湃。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北宋 · 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 节录

  34岁的苏轼调任杭州通判,在这里呆了三年,他连续两年八月十五,都去钱塘看潮。

  且看潮的时段,不只是八月十五,因为通常八月十五之后的八月十八才是钱塘潮高峰的时段。

  实际上古人早已经知道中秋月和潮汐的关系,只是不能准确计算潮汐到来的高潮时段,所以往往延时等候。

  比如这首诗,就写了在钱塘八月十五看月亮,八月十八看钱塘潮。

  而此时北宋水军选择八月十八海上练兵,还有无数渔民渔船结队插着旗帜,在海面江面弄潮。

  那巨大的潮水袭来,无数健儿驾着船,迎潮而上,红黑旗帜在浪涛中沉浮,在黑沙白浪,潮水轰天中,是健儿们舍身忘死的快意征服浪潮。

  这是自然和人类征服自然的两种壮丽,和谐在一起,雄浑,高亢,让人快意也让人对这些人生出敬仰。

  所以苏轼感慨说,你看到我写的实录,请你郑重感受一下,将灯光点亮,从我的诗信里,去感受那自然那人心的壮丽吧。

  不在海边的人,也不用失落,千江有水千江月,那有河流湖泊的地方,一样可以领略中秋圆月带来的潮汐声和潮汐之美。

  那是水对月亮的赞歌,那是秋的豪情,那是自然对人类最美的馈赠,直达心灵。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的缺点麻烦您能提出,谢谢支持!

联系我们